束洪春

作者: 时间:2023-04-24 点击数:

一、个人简介

束洪春,男,汉族,1961年9月生,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首批云南省云岭学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云南省第四批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二层次),云南省教学名师,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输电线路保护与控制方向的研究。教育部全国电气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六届学科评估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199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获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博士学位。200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流动站博士后出站。1997至今在昆明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二、科研及获奖情况

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基金项目(含重点项目)、省重点基金、省科技科技攻关项目和一般项目近20项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牵头建设的云南省电力系统故障检测与保护控制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智能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创新团队获省级认定。攻克和建立了单端行波测距实用化技术,应用该项技术显著提高了行波装置和行波信息的利用率及其测距精度和可靠性,减少停电电量。创立了输电线路雷击站端检测与分析技术体系,为电网雷电定位系统及其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利用提供了新技术途径;提出了10~35kV补偿电网单相接地故障主-被动联合检测与选线保护方法;攻克了长期以来馈线高阻故障、小故障角故障、隐蔽性故障等难以有效检测的难题。发表期刊论文247篇、他引频次3050次、单篇最高引用498次,H指数31,十多年以来,在中国科协发布的中文学术期刊高被引作者中位于前列;出版专著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30余件。牵头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教育部和云南省科技一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

三、团队建设及师资培养情况

团队聚焦云南省高比例绿色能源的电力外送与消纳重大战略方向,结合云南高海拔和特殊地理环境特点,凝练了输电线行波暂态量故障分析与雷击定位技术、交直流混联外送型大电网分析与控制、配电网新型保护与控制等三个特色方向,长期研究形成了优势,并于2009年,联合云南云南电力科学研究院,申报获批“云南省智能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于2010年被科技厅列为省级创新团队建设,2015年通过验收,认定为“云南省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创新团队”。同年,依托该创新团队申报获批了“云南省电力系统故障检测与保护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团队有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有5个先进科研平台:电力系统实时闭环数字仿真RTDS仿真、物联网电力在线监控、配电网静态模拟仿真、电力系统动模拟、电力电缆及雷电流冲击等,设备资产共计5567万元。团队各类科研项目5千万元,其一部分成为其科研平台建设投入。团队现有教授、副教授12人,博导3人、硕导12人。团队规模60人,其中,博士学位15人;培养博士18人、硕士319人,获得省优学位论文11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目、二等奖2项。

四、工作情况、计划及目标

汇聚团队力量,着力推动绿色能源与智能电网技术研究交叉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与云南省绿色能源输送与消纳紧密衔接、有利于团队能力水平提升的科研平台,着力提升电气及能源学科实力和水平。工作室成员5年内晋升副教授、教授、博导人数4人以上,培养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人才2人,引进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才2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人以上。在智能电网故障检测与保护控制三个方面形成特色优势研究成果。申报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2项;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项,企业科技项目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20件,力争通过5年的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昆明理工大学人事处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