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雄

作者: 时间:2023-04-24 点击数:

一、个人简介

童雄,男,1965年6月生,湖北蕲春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复杂多金属难处理矿产资源及尾矿资源绿色利用、稀贵金属选冶以及浮选药剂的研发,现任云南省政府参事、金属矿尾矿资源绿色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2018—2022年高等学校矿业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云南省2018—2022高等学校矿业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负责人、省复杂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省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分选创新团队首席教授、云岭学者、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云南省金属矿尾矿资源二次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复杂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云南省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分选创新团队首席教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曾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民盟昆明理工大学委员会主委、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系主任、科技处副处长、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95年,获昆明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被破格评为教授;2002年1月,在墨西哥圣路易斯波托西自治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二、科研及获奖情况

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国家发改委重大产业技术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以及企业项目10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70余项;出版教材3部、专著7部,如《矿物浮选》和《二次资源利用》国家级教材,《微生物浸矿的理论与实践》《复杂矿资源高效利用过程的互补效应与和谐选矿》《尾矿资源二次利用的研究与实践》等专著。研究成果突破了超大型低品位铟锌锡铜共伴生多金属“呆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瓶颈,并开发了多种新型浮选药剂;开发了复杂锡矿绿色低碳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首次构建金银强化浸出的供氧体理论及热力学和动力学判据,并实现产业化;国内首次出版微生物浸矿方面的专著,并引领该领域的发展。

在获奖方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和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6项排名第1)、二等奖4项,省级和行业协会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发明创业奖·人物奖、昆钢科技合作创新奖等。作为第1完成人的《大红山式铁矿资源高效分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铟锌锡铜共伴生多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复杂多金属锡矿资源绿色低碳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等项目整体技术被孙传尧院士领衔的专家组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云南、山东、内蒙、新疆等省区以及缅甸、老挝、墨西哥等国外企业,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了200多亿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对保障我国战略金属、基础金属的稳定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参政议政方面,作为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常委,积极献言献策,提出的《“双一流”背景下加强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经民盟中央向全国政协转送,并被全国政协采用。另外,《对云南省打造八大重点产业和"三张牌"的建议》《“双一流”高校普通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智力资源损失的思考》等提案,得到云南网、云南政协报等媒体的宣传转载。

三、团队建设及师资培养情况

云南省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分选创新团队成员有19人,童雄教授为团队负责人、首席专家。团队目前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此外,还有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人。

团队创建了金属矿尾矿资源绿色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复杂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3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获国家和省部级及国外合作项目3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200余项,研发经费5000多万元;获省级和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在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和行业协会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主办和承办第一届国际矿冶论坛;培养博士、硕士及专业技术人员千余人。

四、工作情况、计划及目标

云南省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分选创新团队在矿物加工领域深耕三十余载,依托昆明理工大学、金属矿尾矿资源绿色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优势平台,依靠云南省丰富的矿产资源与比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长期致力于资源绿色综合利用,以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效益、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以锡、铜、铅、锌、铝、铁、锂、钒、金、银、铟等金属矿,磷矿、萤石等非金属矿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高效分选和选冶联合等工艺技术,研发了复杂多金属矿的高效分离与富集、尾矿资源利用等十余种具有国内外领先和先进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以及多种高效环保型专利药剂。

团队多年来进行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①发现铜氨络合物缓释活化效应,创建精准活化闪锌矿与同步抑制硫化铁矿的浮选新理论;②系统研究了不同研磨介质,脉石表面特性及其对锡石浮选的影响机制,发现了易浮脉石恶化锡石浮选的主要原因,构建了锡石浮选体系共吸附理论,探明了铁离子对锡石活化的机制等。

针对云南文山超大型低品位铟锌锡铜共伴生多金属“呆矿”资源、铜—锌—硫—锡难以高效分离的世界难题,团队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研发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高效浮选药剂:①发明了含铟/铁闪锌矿X系列新型活化剂,可在低碱条件下实现含铟/铁闪锌矿回收,与活化剂硫酸铜相比,锌精矿品位提高2—5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2—3个百分点,稀贵金属铟回收率提高2—7个百分点,石灰和硫酸用量分别降低81.25和70个百分点;②研发了锡石高效绿色活化剂KT-51,使锡浮选作业回收率提高2.6个百分点,显著降低捕收剂用量,且绿色环保,突破了锡石常规活化剂硝酸铅活化效率低、危险系数高、污染严重、价格昂贵的技术瓶颈;③首次创造性发明了一种显著改善溶解度、完全消除管道堵塞的锡石新型捕收剂YK-Sn及配置方法,降低药剂成本35%以上,锡浮选作业回收率提高5%以上,尾水中各项指标均达到环保要求;④首次开发了绿色脱硫药剂YK-8并实现规模化应用,药剂成本降低60%以上,仅在云南华联锌铟公司即可减少使用强腐蚀性的浓硫酸5000吨/年,对于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减少有毒有害离子的溶出量,显著降低废水处理成本等,建成了无酸/低碳/脱硫示范基地,引领了浮选药剂的迭代升级,创新了矿物加工领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此外,在锡石浮选设备及工艺创新方面,开发了旋流器组串并联多级耦合高效脱泥技术、“机—柱”协同精选微细粒锡石技术及设备组合,构建精确分级-梯级除铁-无酸脱硫-溜槽与智能摇床协同回收粗粒、多级旋流器组脱泥-机柱融合-浮重回收细粒的“重-磁-浮”集成创新技术体系。

下一阶段工作计划(1)基于云锡集团平均含锡0.15%、堆存量约2.5亿t的全球最大的锡尾矿,鉴于其综合利用的难点在于大量的细泥、少量的硫化物及其对微细粒低品位锡石回收的影响,重点开发与突破锡尾矿综合回收关键瓶颈技术,保障战略稀有金属锡等资源安全,是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2)持续攻关复杂多金属矿高效综合利用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绿色高效浮选药剂及其作用机理,构建原子角度下矿物与药剂分子的作用模型,揭示药剂与矿物、矿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开发高效分选与调控技术。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昆明理工大学人事处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