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星

作者: 时间:2024-08-22 点击数:

一、个人简介

祝星,男,汉族,1984年10月生,工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氢能、碳捕集及能源热化学相关研究工作。作为冶金热能工程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担任教育部能源动力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改革虚拟教研室副秘书长、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团队秘书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煤炭科学技术学报科学编辑、Energy and Environment Focus编委等职。2012年获昆明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冶金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期间曾经在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挂职锻炼、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从事研究学者工作,现担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主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负责人。

二、科研及获奖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绿氢高效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联合三峡集团云南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建成云南首个氢能产业示范工程;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他引4000余次,3篇论文入选扩展版ESI高被引用论文,1篇获“Energy & Fuels Top 25 Most Cited* Articles”奖,入选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出版专著1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项和美国专利1项;完成的“铈基稀土储氧催化材料的构建与性能调控”项目获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教学教改成果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昆明理工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及校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教师、红云园丁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2018年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2022年入选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2024年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

三、团队建设及师资培养情况

依托冶金节能减排—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云南省清洁能源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组建了氢能利用及碳捕集研发团队。团队现有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美国阿克伦大学、韩国釜山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博士研究人员6人,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德国洪堡学者等4人次;在研省部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承担《能源化学》《工程热力学》等专业课12门次;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及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在研纵向经费3000余万元、横向经费500余万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获授权国家专利33项、美国授权专利1项;形成了一只基础扎实、富有创新、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四、工作情况、计划及目标

作为学科负责人、学术骨干,发挥云南能源第一支柱产业、“有色金属王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区位的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和发展,推动学科评估排名进入前30%,建成行业特色、区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未来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0人,成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新增绿色能源相关领域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新增氢能、储能等领域实践基地6—9个;领衔出版组织出版储能科学与工程十四五规划教材19部,主编或参与编写3部;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项,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3项,新增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或一等奖1项。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昆明理工大学人事处

undefinedundefined